成绩满满 上海光源10岁了!
时间:2019-05-28

上海光源10岁了!坐落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上海光源(SSRF)是中国大陆第一台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由国家、中科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设,于2004年12月25日开工建设,2009年4月29日竣工,5月6日正式对用户开放。昨天,同步辐射前沿发展暨上海光源开放十周年学术论坛举行。

青年报记者 郭颖

现有15条光束线19个实验站开放运行

据悉,上海光源首批建成7条光束线站,2015-2018年期间,“梦之线”、蛋白质设施5线6站、SiP·ME2研究平台等陆续建成,目前共有15条光束线19个实验站开放运行。

十年来,上海光源围绕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与产业核心问题支撑用户开展创新研究,以工程建设、运行开放、关键技术研发和科学研究四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总思路,聚焦重大基础科学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综合性、多功能的大科学研究平台,在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化学、能源与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成为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大助力。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包括同步辐射在内的大科学装置的发展。

为了不断提升上海光源装置性能水平,拓展实验能力,上海光源科研人员还持续开展基于设施的加速器改进和同步辐射实验方法学及应用研究,实现了恒流运行、轨道快反馈、工作点反馈、注入模式和束团填充模式控制;攻克了多种新型波荡器和数字化测控技术。发展了涵盖红外、软X射线、硬X射线波段的衍射、散射、谱学、成像等系列实验方法,如动态显微CT、衍射CT、小角散射CT、高性能扫描相干衍射成像(PCDI)、原位低温和磁场环境下的磁圆二色/磁线二色、微束衍射、微晶衍射、掠入射衍射,微束高压衍射,原位SAXS,掠入射小角X射线散射(GISAXS)、蛋白质微晶体的自动筛选等,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步辐射实验方法体系,为高效的用户成果产出提供了重要保障。

截至2019年4月底,通过十年的运行开放,首批线站累计为用户提供实验机时超过34万小时,执行通过专家评审的课题近13000个,用户遍布全国各地,用户所在的单位数量已达到518家,其中高校262、研究所162、医院34、公司60;用户所在的研究组数量达到2778个,实验人员达41404人次,共计23254人,已形成了我国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同步辐射用户群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涵盖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化学、材料、能源、环境、地质、考古等学科领域。用户已发表期刊论文约5000篇。

到2022年将有约35条束线和60个实验站投入运行

目前已有60家企业利用上海光源进行技术开发,涉及行业包括制药、能源、日化、技术鉴定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效益。多家公司把利用上海光源平台开展研发,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世界十大制药公司中,诺华、罗氏、葛兰素史克、辉瑞等均利用上海光源获得的大量结构数据进行了新药研发,聚集在上海张江地区的生物医药公司大多已成为上海光源的用户,借助上海光源开展新药研究,已有多个新药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初步形成了制药企业科技服务产业集群。

在化工、冶金、汽车等产业领域,多家国内龙头企业借助上海光源平台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如中国石化公司、上海宝钢集团、上汽集团等国内骨干企业。突出的应用成果包括:高性能铜合金连铸凝固过程电磁调控技术已应用于京沪高铁接触线制造、助力中国石化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分子筛结构代码的企业。

上海光源的建设与运行凝聚了一支全面掌握设计、建造和运行第三代光源核心关键技术的团队,建立了条件完备的关键技术研发基地与测试平台,使我国同步辐射光源加速器和光束线站的技术能力与建造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在过去的十年中,上海光源团队不仅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而且承接了多项国际同类装置的研制任务。

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赵振堂研究员介绍说,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上海光源二期工程)于2016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其中X射线通用谱学线站已完成安装和通光,将于今年投入运行;另有多条用户投资线站在启动中。预计到2022年,上海光源将有约35条束线和60个实验站投入运行,届时,上海光源年接待用户能力将超过上万人次。

 

青年报

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19-05/07/content_87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