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施一公到颜宁,上海这个“最强光”如何10年吸引2万多名用户
时间:2019-05-28

不管是用于H7N9病毒、埃博拉病毒研究,还是蛋白质结构研究,抑或是故宫文物的修复,在上海张江外形酷似“鹦鹉螺”的一座大型建筑——上海光源,都可以找到相关的研究实验平台。

如今,科学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越来越离不开这种大型科学装置。“因为上海光源是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灵敏度让我们的催化剂研究得以进行。如果没有这个光源,目前的实验就得在国外的实验室进行。”北京大学教授马丁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而在结构生物学领域,上海光源的投入使用也改变了我国结构生物学家以往主要依赖国外同步辐射装置开展前沿领域研究的局面,支撑用户在膜蛋白、蛋白质复合物以及与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等流行病毒相关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成果。

作为国际上性能领先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上海光源不仅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更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体现。

 

在上海光源X射线小角散射光束线站外,曾在日本学习工作7年的杨博士告诉记者,虽然日本的光源设施是最早建立的一批世界级大科学装置,但是目前上海这个三代光源是完全能胜任项目研究的。“在我的领域,上海光源的硬件设施是完全达到要求的,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海外科技工作者开始回国投入建设。”

自2009年运行开放以来,上海光源在聚焦基础研究前沿、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的同时,为能源、环境、材料、物质、地球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攻坚提供研究实验平台。服务了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结构生物学领域施一公,以及刚刚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高福、颜宁等23254名用户。

在6日举行的上海光源开放十周年学术论坛上,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施尔畏介绍,截至2019年4月底,通过十年的运行开放,首批线站累计为用户提供实验机时超过34万小时,服务了来自全国的518家单位。他还透露,预计到2022年,上海光源将有约35条束线和60个实验站投入运行,届时,上海光源年接待用户能力将超过上万人次,并将与正在建设中的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及超强超短激光装置一起形成先进的光子科学研究中心。

一流的大科学设施,对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区域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支持科研工作者进行学科前沿研究,上海光源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免费实验机会。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赵振堂对记者举例,若是科研人员发表的学术论文涉及在上海光源取得的实验结果,都是不收取费用的。而对于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也只是象征性地收取费用,目前诺华、罗氏、中石化、上汽集团等60家企业都利用上海光源进行技术研发。

赵振堂分享了一组数据,据他们观察,虽然上海光源服务于全国,但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还是用户最集中的地区。“长三角用户比例很高。上海的用户近三分之一,北京的用户约五分之一,余下用户数量比较多的地区就是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他认为,这个数据也和一个地区的科技投入有关,长三角区域的科技投入力度大,科研人才也多,因此整个需求和研究水平也会相对较高。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长三角地区拥有国家大科学装置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4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2家,三省一市已初步形成强大的科技基础设施群。如何利用这批已有的科研平台也是三省一市下一步需要思考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来看,我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两个都在长三角地区(合肥、上海),所以在发展的条件、科学家的集聚度上,这个区域有优势,在距离上也不是很远,肯定会形成互补。具体到光源上,合肥有能量稍低的科大光源,上海有这个大光源,现在合肥也在建一个世界级的光源,再加上长三角区域其他的大科学装置,这样一来,大型科学装置有了,“下一步,应该思考如何利用长三角的优势让优秀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解决科学问题。”

 

第一财经

https://m.yicai.com/news/100181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