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源用户成果分别入选中国2016年度“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和2016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时间:2017-01-25
一、“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机制被破解”入选中国2016年度“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2017年1月14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健康报社与相关医学科研机构联手举办的“2017中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健康报社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医学科技十大新闻”和“2016年度国际医学科技十大新闻”。由中国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机制被破解”入选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新闻评审组对2016年度《科学》、《自然》、《细胞》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临床综合领域和各专科领域的共计18种权威期刊进行了检索分析,并检索了包括健康报、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20多家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报道过的、以中国学者为主要完成人的医学科技新闻报道,最后将83篇医学科技新闻列入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备选条目。最后,来自国内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药学等不同领域的12位院士和来自科研管理、媒体专家代表进行终评。最终评选出2016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埃博拉病毒因其能够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生病死率极高的埃博拉出血热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烈性病毒之一。2014年到2016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疫情席卷了整个西非并导致了2万8千余人感染和1万1千余人死亡。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疫情,全面了解埃博拉病毒势在必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研究团队利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BL17U1)和蛋白质复合物线站(BL19U1)解析了人类胆固醇转运体NPC1分子C结构域晶体结构以及与埃博拉病毒表面囊膜蛋白GP的复合物晶体结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2016 Jan 14;164:258-68),并与清华大学颜宁研究团队合作,进一步解析了全长NPC1分子与病毒GP蛋白复合物电镜结构,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一种新的埃博拉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2016 Jun 2;165:1467-78)。上述研究成果为防控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及抗病毒药物设计与研发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是近年来国际病毒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埃博拉病毒入侵模式图      病毒与受体相互作用细节图


二、“植物分枝激素独脚金内酯的感知机制”入选2016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近日,由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组织评选的第19届“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经过形式审查、学部初评、项目终审评选专项工作等流程后在京揭晓。由清华大学谢道昕、饶子和、娄智勇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植物分枝激素独脚金内酯的感知机制”入选2016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植物分枝是决定植物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的重要性状。独脚金内酯对植物分枝起关键调控作用,并对植物与微生物及杂草的相互作用起重要调控作用。阐明激素感知机制,对于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提高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发现的所有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都遵循19世纪80年代揭示的“配体-受体”可逆识别规律:配体(激素活性分子)通过非共价键可逆地结合受体,循环地触发信号传导链,调控各种生命活动。 

清华大学谢道昕、饶子和、娄智勇三位学者合作,利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BL17U1)解析了独脚金内酯诱导形成的D14-D3-ASK1复合物晶体结构,发现了独脚金内酯的活性分子,阐明了独脚金内酯的受体,揭示了新型的“底物-酶-活性分子-受体”不可逆识别机制(受体D14参与合成独脚金内酯活性分子CLIM,然后通过共价键不可逆地结合CLIM,触发信号传导链、调控植物分枝)。 

该成果于2016年8月25日发表于《自然》期刊。《自然》《科学信号》(Science Signaling)和《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三种顶级期刊都专门发文高度评价本工作,这是生命科学领域激素研究的重大发现。新发现的独脚金内酯受体识别机制,不同于百年研究历程所建立的经典受体的可逆识别机制,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重要应用前景。 

 

 

 

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 SL)受体识别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