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源国家科学中心(筹)学术委员会、上海光源用户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成功举行
2014年5月30日,上海光源国家科学中心(筹)学术委员会、上海光源用户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应用物理所张江园区召开,来自国内的26位学术委员会专家,16位用户委员会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领导应邀出席了会议,上海应用物理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沈文庆院士主持了开幕式。
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黄敏到会致开幕词,她对上海光源开放五周年以来装置及其用户取得的成就表示感谢和祝贺。随后,上海光源国家科学中心(筹)主任赵振堂研究员向到会的各位委员颁发了聘书,并报告了上海光源五年来在运行开放、关键技术研发与In-house研究和后续工程建设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绩,展望了装置的未来发展。
会议期间,分别召开了学术委员会和用户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与会委员们讨论了委员会的章程,对上海光源的运行、开放及其后续发展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作为上海光源运行开放五周年系列活动,大会还邀请了相关领域用户专家做了精彩的邀请报告,包括:清华大学颜宁教授的“膜转运蛋白的结构与机理”报告,浙江大学高超教授的“多功能石墨烯纤维”报告,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的“能源催化研究中的原位动态表征”报告,展现了用户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会议讨论气氛浓厚,用户与现场听众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讨论。
学术委员会是上海光源国家科学中心(筹)的学术咨询机构,主要职能是从学术上对上海光源和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科学目标和后续发展方向提供咨询意见。用户委员会是上海光源运行开放的监督机构和用户联络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收集用户意见、反映用户需求;监督上海光源运行和开放;协助组织用户培训与学术交流;对上海光源装置和应用研究发展规划提出建议,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与合作研究。
清华大学颜宁教授报告
浙江大学高超教授报告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报告
上海光源由国家、上海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建设,是我国迄今为止建成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装置和多学科研究平台。2009年5月6日正式对用户开放,至2014年5月,上海光源迎来了开放五周年。在这五年中,上海光源和广大用户共同成长,装置高效、稳定运行,首批建成的7条线站支撑广大用户在众多学科领域开展研究,大幅提升了我国在蛋白质结构、材料结构与表征、催化、生物医学成像等方面的实验研究能力,促进了我国多个学科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海光源的用户数量和成果产出都超过了国际同类装置建成同期的水平。无论是过去的五年还是未来更长的路,上海光源的发展都与用户紧密相连。截止2014年4月底,上海光源首批线站已执行通过专家评审的课题申请4951个,涵盖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环境和地球科学、地质考古学、高分子科学、医学药学、能源、信息等学科,涉及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及香港、台湾地区316家单位1485个研究组,实验人员达8300多人,用户来自全国各地,并已有部分国际用户。用户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其中期刊论文1400余篇,SCI-1区论文286篇,并已在《科学》、《自然》、《细胞》三种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2篇。目前,上海光源平台已显示出对我国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成为多个学科领域前沿研究和高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实验平台。
上海光源开放运行后,科研人员不间断地开展基于设施的加速器关键技术研究和同步辐射实验方法学及应用研究,包括恒流注入模式用户运行、轨道快反馈研制与应用、高压科学实验条件的建立、100纳米硬X射线探针的实现、快速低剂量CT成像方法的建立与发展等,为线站向用户稳定、高效和高性能开放提供了重要保障。
上海光源已陆续开展了后续工程建设,其中,蛋白设施5线6站和物理所的梦之线将于2014年陆续投入运行;微系统所2条线站正在建设;国防和产业用户投资建设的线站正在有关部门的审批当中,预计将在2014年动工建设;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上海光源二期)的项目建议书已由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报送国家发改委并正式启动了国家立项评审程序;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完成初步设计评审,计划2014年开工。预计到2020年,上海光源将有近40条线站建成并投入运行,届时每年将有近万名科学家和研究生在装置上开展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未来,将形成基于上海光源的先进光子科学研究中心,不断产出重大成果,有力支撑我国多学科科技跨越发展和创新突破,不断满足我国国防和产业发展的相关需求。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