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亮点

非贵金属电催化合成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发布时间:2019-04-02

近日,上海光源司锐研究员与北京理工大学殷安翔教授课题组、北京大学张亚文教授/严纯华课题组合作,将催化剂构效关系研究与同步辐射原位X射线技术紧密结合,在利用非贵金属催化剂提升电化学合成氨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以“Promoting nitrogen electroreduction to ammonia with bismuth nanocrystals and potassium cations in water”为题于201934日发表于Nature Catalysis杂志(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19-0241-7)。

电催化氮还原反应(N2 + 3H2O -〉 2NH3 + 1.5O2)提供了一种“零排放”、可持续合成氨的新路径,因此都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电化学合成氨技术仍面临重大挑战,其发展严重受制于现有催化剂非常低下的选择性与活性。现有研究经验与理论表明:具有理论高活性的催化剂通常会导致激烈的析氢副反应,从而表现出低的反应选择性;而可能具有高选择性的催化剂对氮的吸附又过强,导致产物难以脱附,表现出过低的反应活性。因此,为大幅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与活性,就必须发展新型催化剂与催化体系。北京理工大学殷安翔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亚文/严纯华课题组合作,开创性地利用非贵金属催化剂(铋纳米催化剂)与碱金属(钾离子)助催化剂之间的协同作用,成功增强氮气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与活化,同时抑制析氢副反应,从而突破已有极限,大幅提高电催化合成氨的选择性与反应速率。为了探索高性能催化活性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探测活性金属(铋)在电催化条件下的存在形式,司锐课题组利用适用于原位电化学的测试装置,使X射线穿透Kapton窗口与待测样品粉体膜作用,通过数据采集获得了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谱。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在未加电压状态下,催化剂中的铋物种易于被氧化,以Bi(III)形式存在;一旦加电压后,铋则以金属态的Bi(0)形式存在。因此,活性Bi(0)物种在加电压状态下可稳定形成,这一结论为相关催化机理的论证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支撑。本研究为温和条件下利用可持续能源高效合成氨提供了新的途径。

上海应用物理所的博士生舒淼为本文的作者之一,相关原位XAFS测试在上海光源BL14W1线站上完成。

 

铋纳米催化剂电镜照片(左)以及Bi的原位XANES谱图

 


附件下载: